【开栏语】
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纪念活动将于本月拉开大幕,包括周年纪念大会、集美校友联谊大会、嘉庚论坛等四大活动。嘉庚先生一生资助或创办学校100多所,自1913年集美小学创办以来,集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文教区。今日起,本报与集美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系列报道,追溯集美教育发展历程,聚焦集美区委区政府建设教育强区的举措。
文/记者 陈满意 通讯员 林志杰 图/资料图片
■集美小学校园。
■集美小学的第一幢校舍。
集美中学道南楼和南薰楼
【起步】
创办集美第一所新式小学
“填池建校”奠定兴教基石
1913年,回国后的陈嘉庚决定创办一所新式小学校。他暂借集美社大祠堂、房角祠堂和“诰驿”(大祠堂对面)为校舍,出资修缮祠堂,并着手聘请校长和教师。
当时兴办学校,师资极为稀缺。同安全县(当时集美归属同安县管辖)的教师中,师范毕业的仅4人。最终,陈嘉庚重金聘请了洪绍勋、洪应祥、陈士衡、黎朝栋、吴玉廉、郭凤翔等人为教员,洪绍勋担任校长,首批招收学生135名,正式创办了集美小学。
1913年春(校史记载为“一月廿七日”),集美小学开学了,偏僻的小渔村敲响了第一声学堂钟,也从此奠定了集美学校发展的第一块基石。后来,陈嘉庚花了2000元购买“住宅前村外之西”的一口大鱼池(海埭),面积数十亩,改造成一处小岛,又花费近万元建造了集美小学的第一幢校舍,1913年9月新校舍启用,此即校史记载的“填池建校”。
【创举】
挨家挨户劝说女子读书 为妇女解放和女性运动开先河
上世纪初,女子上学极为稀罕。那时,集美社的女孩没有读书的机会,还要负担很多家务、照顾弟弟妹等。为了让女孩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陈嘉庚于1916年10月委派胞弟陈敬贤回集美创办女子小学,并筹办师范和中学。
集美女子小学的创办,是集美学校初创时期的一项创举。陈敬贤和夫人王碧莲深入各家各户动员,说服家长送女孩上学。陈嘉庚还决定给每个女孩每月补助2元,鼓励她们读书。
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借“向西书房”做校舍(今集美大社路113号),正式开学,招收60名女生。时任集美小学校长的洪应祥兼任校长,聘请女教员4名,后又聘请了蔡明玉、冯淑清、高淑静、陈延香等为专职教员。
“女禁”既开,风气渐成,影响深远,学生数量日增。为了进一步打破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束缚,陈嘉庚后来又在集美学校设立了女子师范部,招收女子师范讲习科和预科,首期100名学生。1921年2月,集美学校女子师范部开学,辖女子小学。同年,集美学校尚忠楼落成,作为女子师范部和女子小学的校舍。
1927年2月,女子师范停办,改为女子初级中学;同年9月,增办集美幼稚师范,为女子上学创造更多机会。1930年9月,女子初级中学增设乡村师范科。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也坚持为女生提供同等教育机会,成为国内最早招收女生的7所大学之一。
创办集美女子小学、女子师范,为妇女解放和女性运动开了先河,改变了无数女子一生的命运。
【发展】
从幼儿园到职业学校兼备 倾资兴学形成完整教育体系
陈嘉庚在海外经商,目睹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曾感叹“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他将教育置于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决定兴学,在创办厦门大学时也一再申明:“鄙人久客南洋,志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
从1913年创立集美小学起,陈嘉庚在胞弟陈敬贤的协助下,先后开办了幼儿园、男女师范、集美中学和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中等职业学校,并相继修建了为学校服务的电灯厂、自来水塔、操场、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钟楼、美术馆、教育推广部等相关设施。
1921年,厘定校名为“集美学校”,内分师范部、中实部、小学部、幼稚园,新设女子师范部,女子小学隶属之;另设校长办公室、内分事务、会计、文牍三课,并辖图书馆、医院及储蓄银行等。
集美学校规模宏大、设备完善,师生不仅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也有来自东南亚各地的。陈嘉庚呕心沥血、倾资兴学,经过十余年的艰难发展,集美学校逐步形成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职业学校和男女校兼备的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定名】
请愿划定集美永久和平村 “集美学村”因此而得名
上世纪20代初,军阀混战,严重破坏教学秩序,危及师生生命安全。根据陈嘉庚自新加坡发来的函示,集美学校派员具呈,向南北军政当局呼吁划集美为“永久性和平村”。这一请愿获军政当局和社会名流的支持。
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的大元帅大本营批准在案,并由大本营内政部电令闽粤两省省长及统兵长官对集美学校特殊保护,电文中称:“对于该校务宜特别保护,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俾免辍废,则莘莘学子,永享和平之利。”
追溯历史,“集美学村”之名由集美学校衍生而来,得名于战乱年代。“永久和平”的概念,系“援照世界各国承认瑞士为永久局外中立国之例”,引申划定“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村”,“无论何派军队不得屯驻村内或侵扰之。有战争时任何方面均不得以集美为交战地。如有违犯者,各军共击之”。划定集美为永久和平学村的倡议及请愿,获得当时军政当局、大学、新闻界及社会名流的支持,集美学村由此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