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浆补书 一本古籍获新生
2023-10-16 00:00来源:厦门晚报

  

拆书

  

补洞

  文/叶玉环

  摄影/谢培育

  古籍修复从历史长河走来,曾有许多神奇的传说。蜀派曾有“借尸还魂”的修复绝技,据说可以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可以大大延长书的寿命;京派绝技“珠联璧合”,就是把纸熬成粥状,修补虫蛀的书籍没有任何痕迹;津派的绝技是“千波刀”,据传可以将纸随意劈成需要数量,而且保证原来的墨色、纸质;杨派、苏派的“浴火重生”,可以彻底消除霉菌……

  柯菁为我们演示的是当下使用最广的纸浆补书技艺。

  在开始一次修复之前,需要遵守以下通用原则——

  最少干预:尽量少地在藏品上添加修复材料,避免过度修复造成保护性破坏。

  修旧如旧:尽可能保持修复前原貌,仅使残破部分得到养护。

  可逆性:随时可以更换修复材料,回到修复前的状态。

  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修复材料必须与原始材料有一定的色差,避免混淆。

  具体到眼前的一本古籍,需要像中医一样先行“望闻问切”的诊断流程。

  望:看其表相,查看内里。

  闻:了解是否有火烧、霉菌等异味。

  问:问跟古籍相关的事宜、收藏的环境、修复的需求。

  切:了解具体需要修复的地方,定修复方案,开展实际修复工作。

  这一切心里有数之后,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操作。

  1.调浆糊

  调浆糊是柯菁的每天必修课。古籍修复里的浆糊配比曾被认为是首要机密,各门派不同配方比例不同,修复师傅很忌讳被问浆糊如何调配。

  套上围裙的柯菁很仔细地调了两次浆糊。她将淀粉和水配比好,并分别调了两次。她说,调浆糊处处有学问,连冲水的水温也有讲究,第一次温度是30-40摄氏度,第二次是100摄氏度。而调浆糊也不是简单地调和而己,还要根据空气的温度、湿度不同调整,南方北方的浆糊就大不同。

  2.拆书

  拆书不像拆房子,是一件需要小心再小心的活。拆解一本线装书,有时柯菁会花上大半天时间。有的书因老化发脆,要一页页地揭开,需要摒住呼吸,还经常需要书揭这个工具。长长细细带着优美弧度和一定弹性的书揭,是柯菁拆书的好帮手。用它伸进书叶中,给书叶一定的承托,轻轻一挑,就可以使书页分离。

  这种好用的工具是柯菁自己做的。她略有点自得地说:“学习古籍修复的第一节课,就是自己做工具。”有些书已成书砖,已无法用书揭来挑开。只好采用蒸、熏等手段了。

  3.标叶码

  这个环节相对简单些,但必不可少,而且要求绝对准确。如果未标注,可能会造成复原时的困扰。柯菁每次都耐心地一笔一划地在书叶背面用铅笔标上页码。

  4.洗书叶

  有些书叶脏了,需要进行清洗。我很好奇,用的是什么洗书水?柯菁说,遵循最少干预原则,一般只是用不同温度的清水对污渍进行处理。

  5.配纸

  又要修旧如旧,又要最少干预,又要有一定色差,这对配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柯菁抱出一大堆竹纸,与原书进行比对。她说:厚度要接近、材质要接近、色泽要接近……然后,她选出一张可以用来修复的配纸。我觉得她像一个大裁缝似的,手里握着各种花色的布,最后慧眼挑中其中一匹。

  6.补洞

  一张古籍书叶,上面布满了奇形怪状的孔洞。光漏过,形成了种种光影。柯菁像个医生一样,拿出拷贝板,把那破损得很厉害的书叶放在拷贝板上,然后用蘸了浆糊的毛笔,在书页上黄豆大小的蛀洞边迅速地轻轻一点,将配好的纸的一角摁在蛀洞下,而后指尖沿着湿润的边缘迅速挪动,并将多余的纸边捏去。待纸七八分干,又换小镊子,小心翼翼地挑去修补边缘的毛刺……

  柯菁熟稔地重复这些细节时,我看到她摒住呼吸,眼睛一动不动、身体也一动不动,仿佛忽然定格。直到补完几个洞才略微伸展一下。

  7.喷水

  拿起水壶,轻轻地朝书页喷水。我看柯菁喷得轻描淡写,但其实喷水也有讲究。柯菁说,我们每个工具都标着各自名字,因为每个人手感不同,个人的工具单独使用,才知道怎样趁手好用。如水壶用久了可能漏水,别人不知道,一不小心,水漏到古籍上,会影响修复效果。这些都是大忌。

  8.压平

  小心翼翼地把补好洞、喷过水的书页放在已放有一些相近色的原纸上,再覆上一层原纸。放的时候柯菁习惯地将纸张由中间向两边铺展。铺平后,压上板,两侧再压上两个重达近十斤的条石。

  9.折叶

  折叶看似简单,但柯菁依然做得一丝不苟,她灵巧的双手像对待艺术品似的,摒住呼吸做好纸张对折工作。她说:“每个步骤都弥足必须认真以待,因为会影响下一个流程。”

  10.剪齐

  折好后,原来修补的地方就会看到有些不齐整的地方。柯菁持着剪刀,像剪发丝一样,一点一点地剪齐,横平竖直,左看右看,一点瑕疵都不肯放过。

  11.锤平

  只见柯菁拿着一个方锤,不轻不重地敲打,中间、各个角落,轮由锤一圈,仿佛在给纸张做全身按摩。

  12.压实

  经过锤打后的书页被送到一台古籍修复压平机上。柯菁边旋转压平机的把手边说:我们图书馆很重视古籍修复工作,这台压平机多了一个向上弹簧,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压力,可比外面的机器好太多,也贵不少。

  13.订线

  最后给古籍书订线。只见柯菁穿针引线,在打好的孔上,用丝线把书缝起来,白色的丝线在蓝色的书皮上画上几道漂亮的线条。她说:线和针的粗细大小跟打的孔有关,线缝得好不好看,会给人感官上的差异。

  【采访手记】

  在古籍里绣花

  古籍修复室就是一个工作坊,有各式各样的工具,有迷你可爱的粽刷,有憨头憨脑的方锤,有工厂里用的压平机,有高科技里公司里的高拍仪,有存放古籍书的保险箱,还有“未完工不扫地”的规矩。

  换上工装后,文静的姑娘就变成了大师傅,常常摒住呼吸、凝心聚神、一丝不苟,一坐几小时,仿佛在古籍里绣花。

  日子就像流水,一晃16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刚入行的姑娘柯菁,如今已身为人母。一谈到古籍修复她就兴奋,16年了,她就像在谈一场漫长的恋爱,至今仍乐此不疲。

  她说,古籍修复里,到处是门道,处处是学问,学也学不完。她徜徉在古籍修复的海洋里,眼里有光、心里有梦。连杜伟生老师给她的批评她也觉得香,“难得有国家级的师傅手把手教、亲口给建议,这是多么难得的福份呀!”她说,“通过我的修复,有效延长古籍寿命,让更多的后人能看到古书,我心里成就感满满。”

  她是一个12岁女孩的妈妈,曾带自己的女儿参加“图书馆里的非遗”实践活动,希望孩子能够借此了解古籍里的浩瀚历史,但小小的孩子只对她的各种工具感兴趣。不过,柯菁很淡然,谁还不是个小孩呢?她知道,兴趣要靠慢慢培养,潜移默化,身教胜过言传。

  下班之后,柯菁会不由自主地学习和古籍有关联的知识,她兴致勃勃地学画画,还积极地研发适用小工具,也对各类古籍的版本感兴趣。她希望自己不仅能在修复技艺上累积更丰富的实操经验,还能加强对古籍内容的探究,深入挖掘古籍中的学术价值,讲好古籍中的厦门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