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引路,过“有味道”的人生
2023-11-06 00:00来源:厦门晚报

 

 ■康勇坤在检查发酵池。

  

■工人把混合了海盐的鱼移入发酵池。

  

康勇坤在检查发醇缸里的鱼露半成品。

  见过很多文创馆,但如此有“味道”的文创馆,还是第一次见识到。刚踏入小岞镇的鱼露传统工艺文创馆,一股浓烈的鱼腥味熏得人不由自主地捂住口鼻。放眼望去,货架上陈列着各种当地特色海产品,但怎么会发出如此腥重的味道?莫不是地上那一堆粗盐散发出来的?

  我指着那堆上面插着一把大铁锹的粗盐问康勇坤:“这是搅拌过鱼的盐?”他笑道:“这是没用过的干净的盐,搅拌过的都在里面腌着呢。”

  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我走进馆内深处,看到馆里的另一半是呈“田”字结构的12个池子,上面都盖得严严实实的。掀开池子一角,咸腥扑鼻,才明白那腥味是从这些2米深的发酵池散发出来的,他说这就是还没发酵好的鱼露的味道,也是他从小闻惯了的味道。

  文/吴玫红

  摄影/谢培育

  鱼露世家

  1987年,康勇坤出生在惠安县小岞镇的一户普通家庭。小岞镇三面环海,海产资源丰富,渔民们祖祖辈辈以海为生。以前没有冰块,为了留住海鲜的美味,渔民只能用盐来腌制吃不完的渔获,在腌制的过程中,先民们慢慢摸索出了鱼露的酿造方法。鱼露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海鲜营养调味品,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康勇坤的曾祖父就有制作鱼露的好技艺。

  康勇坤的外公黄金秋是当地水产站的职工,他发现被收购来用作饲料的三角鱼腌制发酵后的鱼汁特别美味,于是开始专门酿造三角鱼鱼露出售。

  康勇坤的父亲康添晕接过了班,他不断试验,逐渐将制作工艺和流程系统化、程序化,成为当地最大的鱼露生产商和销售者。康勇坤回忆说,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放学后要帮着做事。海里四季都有海鲜,因此渔民一年忙到头,没有什么季节性,节假日往往比平时更加忙碌,有时年三十船到岸了,也得赶着去收鱼卖鱼。从小到大,康勇坤做的最多的就是帮着家里一起制作三角鱼鱼露。

  鱼露解乡愁

  2005年,18岁的康勇坤考入江西科技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2012年他在江西师范大学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业,返回江西科技学院任教,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从此他在南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过上了与父辈们完全不同的生活。

  南昌地处鄱阳湖平原,物产丰富,但湖鲜、河鲜再美味,与海鲜相比,还是少了那份鲜腥味。他怀念家乡唾手可得的海鲜,而从小伴他长大的鱼露,更是深深地刻进他骨子里,成了他最深的乡愁。与小时候一样,他家的厨房里永远有一瓶父亲亲手制作的鱼露。“唯有鱼露才能解我的乡愁。”康勇坤笑道。

  每次回家,父亲总要他带很多海产品回去,仿佛要他把整个大海背回南昌,而他总是说,有一瓶鱼露就够了。但提到鱼露,父亲不自觉间常会流露出对传统鱼露制作手艺后继无人的担忧和遗憾。

  改变命运的一堂党课

  令康勇坤没想到的是,他人生的轨迹会因一堂偶然的党课发生改变。

  2018年,在大学教授思想政治课的康勇坤受邀回乡,为村支部党员上党课,在课后与党支部书记及乡亲们的座谈交流中,他了解到家乡小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基础设施和旅游开发方面,乡亲们建议他回乡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

  望着日渐衰老的父母和乡亲们殷切的目光,闻着熟悉的海洋气息,他萌生了返乡创业、传承传统手艺的念头。

  “我这人天生好动,骨子里好闯,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生活,享受不了安逸。”康勇坤坦言。在读大学时,他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小生意,毕业后,他在学校门口开了家小咖啡馆,大受学生的欢迎,后来发展成为KTV,随后他在大学城又开了家KTV和一家轻酒吧,生意相当好。但随着大学城周边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他三个店的生意都不好做了,甚至开始亏钱,这时正好家乡伸来橄榄枝,让他有了重新创业的机会。

  2019年7月,他辞去大学讲师一职,弃笔从农,携妻挈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乡的路。

  艰辛创业路

  一位大学老师,放弃安逸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选择和又腥又臭的鱼露打交道,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事。一时间流言蜚语四起,有的人认为他是在学校待不下去了,甚至是犯了错误,被开除了才回乡的。

  面对亲戚朋友和邻居的不理解,他并不做过多的解释,只想着如何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将原先的小作坊做大做强。创业的路总是艰辛的。他说自从回乡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能睡觉。因为渔船为了供应早市,一般都是晚上12点过后才到岸,他要去收鱼。制作鱼露需要的是80%以上的三角鱼,收鱼后他必须和工人一起分拣杂鱼,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处理。这些程序走完,正常都是半夜两点多。

  除了辛苦,还有大量的专业知识需要补上。他先后到福州、广州等鱼露产地参观考察,又狠下功夫查阅学习资料、了解政策和生产、销售最新信息,在保留传统鱼露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工序、引进设备,建立了规范化的生产线和工作流程,注册了品牌商标,成了当地鱼露产业的标杆。他个人也凭借三角鱼露制作技艺荣获了“惠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