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一件作品喜获中国新闻奖
本报三件作品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2023-11-08 00:00来源:厦门晚报

  本报讯(记者 戴懿)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用优质的新闻产品为节日添彩。在近日揭晓的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厦门日报作品《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获典型报道类三等奖。厦门晚报在2022年度福建新闻奖评选中,有三件作品荣获一等奖。

  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记者深入践行“四力”,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播好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及时反映群众所关注的事,创作出一大批接地气、受欢迎、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厦门晚报获得2022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分别是论文《从都市类媒体二十大报道看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创新》、漫画《——都坐不住了!》和消息《断了300多年的线再度连上了》。此外还有通讯《A股频现“相亲相爱一家人”》和系列报道《不文明曝光台》获得二等奖;消息《1000件快递》和系列报道《共享充电宝咋变身:吞金兽》获得三等奖。

  林润

  多跑几步 更进一层

  【感言】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云与智,传播方式在变化,不变的是我们眼里的光、心里的爱。”

  ——厦门晚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林润

  记者 吴佳

  从入行起,林润一直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在荣获2022年度厦门新闻奖人物奖的她看来,做好新闻就得多跑几步、更进一层。

  “入行接到的第一个采访任务,是凌晨3点到达现场。这让我懂得,新闻工作就是要披星戴月,锤炼脚力。”她说,每每翻开电脑里的“存货”,排列整齐的文件夹里记录着跑过的现场、采访过的人,仿佛在述说当年的故事。

  如何多跑几步、更进一层?林润和同事一直在思考。从上市公司纷繁的公告中,她敏锐发现家族接盘现象增多,先统计厦门上市公司近年来的类似操作情况,再为读者探寻个中原因——《A股频现“相亲相爱一家人”》在地方媒体的财经报道中独树一帜,引发广泛关注。乡宴,也就是农村的“流水席”。乡宴好吃,但乡厨往往找个空地支起锅便开始大展身手,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重大难点之一——《吃得更放心 厦门乡宴“有标可依”》通过小视角,回应公众关切的舌尖上的安全。

  一篇篇报道是集体思考的答案,饱含着她和同事们的共同追求:泥土的芬芳、文字的力量、思想的光芒。如此,新闻更有一重“理性之美”。

  思考也为她带了意外惊喜。她研究分析全国十几家媒体二十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特点,写出论文《从都市类媒体二十大报道看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创新》,获2022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林润主动思考,打破内容形态界限,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信息传播。她策划了“全民抢红包 斗阵学金融”竞答活动,4天吸引5万多人次参与,读者通过微信边玩游戏边学习;她组织拍摄短视频,把金融知识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歌词,仅抖音平台播放量就超过20万次。

  从写稿审版到新媒体编辑,从脚本创作到视频拍摄,从活动策划到落地执行……她和同事们一起,不断解锁新技能。“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有‘笔杆子力’,还要有‘键盘力’‘话筒力’‘镜头力’……不断学习,才能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呈现给读者。”她说,“这就是我们。”

  刘翔

  漫画“慢画” 多多观察

  【感言】

  漫画要‘慢画’,要观察、观察、观察,然后思考,找到契合点,积累素材,厚积薄发。费脑筋才能产生‘急转弯’的效果。”

  ——厦门晚报专副刊部首席编辑 刘翔

  记者  龚小莞

  《厦门晚报》高级编辑刘翔(小牛)是“获奖专业户”,从1994年晚报创刊至今,他的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三次,获福建新闻奖60余次,其中一等奖十余次;他两次获评“厦门市拔尖人才”(第五批、第七批)。

  早在1994年3月,刘翔就来到创刊不久的《厦门晚报》工作,刚开始主持《漫画岛》栏目,邀请国内漫画名家为栏目供稿。2004年之后,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他又开辟了个人创作专栏“小牛漫画”。正是这个专栏的设立,让他的创作空间有了质的飞跃,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也大都由这里诞生。

  作为漫画家,刘翔以自己的方式践行“四力”,通过作品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例如2015年获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二等奖的《“读”以稀为贵!》反映了当下的阅读现状,“深阅读”逐渐被“浅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所取代,读书反而成为难得的事。作品反映问题深刻,画面制作精良,新闻性、思想性、针对性强,表现力强,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独特的社会传播效果。获2022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的《——都坐不住了!》以夸张的手法,通过常见的会议室场景的独特营造,以小见大,集中反映了当下手机已成为人们片刻不能分离的“另类器官”,一旦离手,坐立不安、“机”渴难耐的心态跃然纸上,作品画面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构思奇巧。

  近年来刘翔还为《厦门晚报·健康周报》配漫画,其作品成了《健康周报》的一大亮点。他表示,健康漫画主题是健康,所以先要弄透原文要表达的重点,再以形象化的手法强化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起到吸引阅读、轻松科普、锦上添花之效。

  朱亚圣

  “深耕”漳州 践行“四力”

  【感言】

  基层最多鲜活的故事,如果坐在办公室里,是没办法看到最真实现场的,必须走出去!”

  ——厦门晚报要闻部记者 朱亚圣

  记者  刘东航

  2022年中秋节,台湾女孩赖赖在网友和宗亲的帮助下,通过一个清朝时期的地址,找到了漳州平和县祖籍地。9月21日,《厦门晚报》推出报道《断了300多年的线再度连上了》,引发强烈反响,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2022年9月28日,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朱凤莲表示:“祝贺赖赖顺利找到家族的根。断了300多年的线,瞬间连接起来,这个感觉的确非常奇妙。”今年4月25日,福建新闻奖揭晓,这篇作品获得一等奖。独家采写这条新闻的,就是本报记者朱亚圣。

  朱亚圣长期驻点漳州,常常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实地采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素材。

  在他看来,1.26万平方公里的漳州四区七县,是他践行新闻工作者“四力”最好的舞台。这两年,他先后采写《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通过验收 厦门“第二水源梦”成真》《漳武高速通车 厦门到南靖土楼更快了》《地铁6号线角美延伸段全线贯通》等接地气的报道。

  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被称为“厦门第二水源”工程,备受厦漳两地市民关注。从动工之初到验收通过,朱亚圣先后到现场采访拍摄不下20趟。2020年1月1日,枋洋水利枢纽最重要的工程上存水库通过下闸蓄水验收,顺利下闸蓄水。2022年1月,枋洋水利枢纽工程通过验收。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他都采写出鲜活的新闻报道。

  他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今年8月16日,朱亚圣早早来到漳州市龙海区浯屿岛码头,现场采写开渔盛况。除了给当天晚报版面供稿,他还为晚报官方短视频平台提供现场素材,在同城媒体中率先刊播。

  朱亚圣还喜欢文学,爱写诗。1993年他出版诗集《青春悟》,2002年出版通讯作品集《前行的记者》,2015年出版诗集《拉链》,2018年出版随笔集《这里的美让你猝不及防》。他说,新闻工作和文学写作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