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禹辰介绍他发明的膝关节支具项目。
郑睿进展示他设计的漏电报警项目。
“更智能”的膝关节支具。
本报讯(记者 王东城 通讯员 姚晓青)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从新闻报道中触发创新灵感,再加上自己的巧思妙手,完成创新项目。昨天上午,第39届厦门市青少年创新大赛开幕式在厦门高新学校举行,许多青少年的参赛项目令人眼前一亮。
据大赛组委会办公室统计,今年参赛师生达10271人,较去年增长30%,参与学校数量达422所,覆盖面较去年增长了20%,大赛的影响力更大,凝聚力更强。参赛项目共计有2292个,较去年增长13.5%,项目涵盖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工程学、环境科学、行为和社会科学等8个学科。参赛的作品基本代表了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展示性。今年,金门代表队携带3个项目参赛。
本届创新大赛于今年8月份启动,历时4个月。大赛将决出本年度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各大奖项以及推荐省赛名单。
据介绍,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届,是我市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多、规格最高、参赛学生人数最多的全市性青少年科学探究和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科技赛事。
本届大赛由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团市委和市关工委联合主办。
【特写】
摔倒导致骨折 发明更“聪明”膝关节支具
今年3月,厦门九中的学生潘禹辰不小心摔倒导致骨折。在康复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佩戴的膝关节支具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比如缺乏支撑,无法贴合,同时佩戴规不规范也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痛点”逼出了他的金点子。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就曾凭借“智能人体红外测温手机壳”项目拿到厦门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及福建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
过了两个月,他已经有了初步想法,那就是对传统支具进行二次开发,在保留传统支具核心医用结构的同时,提升智能化水平。接下来,他和专家以及其他患者进行访谈,进一步明确方向,之后开始物料采购和电路设计等,再到物联网平台上完成程序开发、测试,成功打造了“基于OneNet物联网的自适应膝关节智能支具”这一创新项目。
他的项目的创新点显而易见:在传统支具上面加装了压力传感器和驱动电机,实现自动调节绑带松紧及气囊以自动适应患肢,做到稳定支撑不滑脱。同时,多种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康复数据,当数据异常时可以发出语音预警。通过物联网平台,相关康复数据记录可以上传并实现共享,供医生评估和优化康复方案。比起传统支具,他的智能支具明显多了很多电线,潘禹辰解释说:“后面我还要通过更好的工业设计,集成化缩小体积,让穿戴更便捷。”
担心设备漏电 为行人涉水增加“安全阀”
极端暴雨天气中,一些积涝的道路如果存在电气设备漏电,涉水行走的路人往往防不胜防,很容易“中招”。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不少类似的事故报道,厦门二中的郑睿进同学深受触动,他开始琢磨,要为行人的安全加一道“安全阀”。
一番思考后,他想到可以利用电势差原理。只要在检测系统安装上高精度检测芯片,可以有效检测电势差,如果数值高于设定的阈值,则表明水中存在漏电现象。当检测到漏电情况后,系统会发出提示音,并通过定位系统和网络通信模块,将漏电位置的坐标发送到云端,再通过App发出警示,提醒行人注意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