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升“双循环”优势 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2023-05-30 00:00来源:厦门日报

  【编者按】

  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厦门实际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有力推动国际、国内两个循环在厦门联通交汇、相互促进。

  5月26日,市政协举行十四届九次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巩固提升‘双循环’优势,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开展协商议政。10位市政协委员、各党派成员及特邀人士从经贸、物流、港口、产业协作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本版摘要刊登大会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对标高标准 作出新贡献

  ●卢海林(市政协委员,代表经济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厦门自贸片区作为厦门市最为开放的区域,通过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建议:

  厦门市应举全市之力支持厦门自贸片区加快加深对《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世界银行新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BEE)等国际高标准规则,以及其他相关行业领域国际经贸规则的前瞻性研究,推动厦门自贸片区扩区提质,奋力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前头。力争形成建设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的“厦门方案”“厦门经验”,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以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培育经验,加速全市离岸贸易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结合厦门港口发展实际,全面强化港口软环境和硬实力,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促进内外双循环在厦门联通交汇,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对标DEPA中的数据条款,以高标准数字经济规则试点推动数字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打造贸易数字化“厦门样板”。大力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打造一流法务集聚区和涉外商事海事争端解决优选地,推进知识产权服务要素集聚,打造知识产权标杆自贸片区。

  创新供应链 服务产业链

  ●程明(市政协常委,代表民革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当前,厦门顺利实现了从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到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的转变,但区域内供应链服务资源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大部分供应链服务企业无法真正打通整个供应链。应创新供应链,服务产业链,加快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此建议:

  提升在地供应链服务商竞争力,服务本市产业发展。适当调整对供应链创新企业的补贴模式,将补贴与供应链企业的本地服务效率挂钩。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的作用,引进和培育供应链产业基金。厦门市可按“一产业一基金”设立母基金下对应的产业子基金;通过把基金给产业链链长来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贡献作用,对产业引导基金进行市场化运营。推动市属国企成长为行业供应链龙头,服务本地产业发展。推动建发、国贸、象屿三家供应链龙头企业与供应链行业组织携手建设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我市供应链发展与国际接轨。实施供应链产业人才工程。逐步将供应链产业方面的高端人才纳入《厦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供应链人才大型专场招聘会;鼓励加强供应链人才培训。

  加快建设厦门特色国际一流港口

  ●张慧琼(市政协委员,代表民进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厦门以港立市,因港而兴。以港口为核心的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区域航空枢纽加快形成,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凸显,开放制度优势明显。但经过多年发展,厦门与其他地方的政策已日趋同质化。为此建议:

  按照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决策部署,建设平安、效能、智慧、法治、绿色“五型”现代化口岸,建设具有厦门特色国际一流港口。

  对标国际一流,争取在厦门港内设立离岸转运自由港区。深化两岸融合,探索形成两岸综合改革整体框架,实施更加开放的航运制度,打造两岸开放融合示范新高地。促进港城融合,践行新发展格局。

  构建区域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厦漳泉三城合作,探索打造海峡经济融合区;打造“地铁+”物流新模式。强化港口枢纽功能,建设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做大做强国际中转,打造邮轮母港产业经济。

  推进内畅外联,打造双循环物流枢纽。谋划东部物流新通道,以厦门港为枢纽,建设内陆到台湾、东南亚、美洲地区进出口货物厦门国际中转中心。强化陆海联动发展,破解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打造衔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保障集疏运体系畅通。加快绿色港口转型,构建低碳用能体系,深化智慧口岸建设。

  构建新能源原辅料供给双循环节点城市

  ●杨帆(市政协委员,代表民建厦门市委发言)

  聚焦新能源产业原辅料件供给端发力,将我市打造成为新能源产业原辅料件供给的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进而带动新能源产业聚集发展。为此建议:

  梳理境内外新能源产业供给“白名单”,建立“双循环”节点的市场基础。争取引入澳大利亚、印尼等境外矿产供给端入驻我市“厦交所”和离岸贸易区,贴近全球最大新能源产业带需求侧市场。发挥市属龙头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势,构筑新能源产业供应链体系,示范性地与境外资源供给商构筑原辅料开矿、初级加工,或原矿进口到港等商业模式。

  建立在岸交易中心,打通内循环节点。探索设置“中国新能源产业端原辅料在岸交易(厦门)中心”,构建全天候跨区域的国际交易平台,组建“中国新能源原辅矿料供给联盟”等平台。建立离岸交易中心,打通外循环节点。依托“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探索构建海关全程监管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端原辅料离岸贸易(厦门)中心”或保税园区,吸引印尼、阿根廷、澳大利亚、非洲等新能源原辅料矿区相关企业入驻,并在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

  优化口岸监管服务链,为实现双循环提供有力保障。在海沧、湖里保税区等择址建设新能源原辅料离岸贸易区;探索共建“新能源产业链原辅料矿质量检测实验室”。引入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建立第三方专业技术风控服务链。优化金融服务供给,降低金融交易风险。

  抓紧推进厦门内外贸一体化

  ●郑安安(市政协委员,代表民盟厦门市委发言)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推动对外贸易相关产业链加快提质升级促出口,对地区经济的拉动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紧抓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机遇,培育“领跑者”企业。厦门作为“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应加紧鼓励相关联企业在供应链方面加强与成员国厂商的合作,成为“福建领跑者”。汇聚各方力量,拓展内外贸渠道。提前策划厦门展会,积极对接各地展会,为企业获取业务资源提供帮助;助推海外仓建设,引导大企业走出去,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海外服务网络,真正做大高质量转口贸易;鼓励企业拓展线上销售,借助电商平台的力量,快速完成内外贸融合转型。

  发挥行业组织专业作用,促进内外贸同质同标和信用体系等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参与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参与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鼓励供应链示范、试点企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做大供应链平台业务规模;加快培育自有品牌制造业企业,引导生产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形成品牌集聚产值集聚,引导贸易企业实现同线同标同质产品的内外贸销售。

  提升产业协作深化融合发展

  ●林溱(市政协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厦门市委发言)

  作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核心城市,厦门产业区域协同较好,但也面临对外依存度高、“飞地”经济效益不彰、部分产业附加值不高等困难和挑战。为此建议:

  提升产业本地协作。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产业联盟;打造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加强产业对接服务,提高本地配套率。加快现代企业培育。更大力度支持共性技术平台、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机构创新发展,加大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制度落实力度;加快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增强创新优势和发展能级,引进平台型生态企业,完善创新型企业分类梯度培育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本地优势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加强城市群建设与协作,更好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和“闽西南协同区”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参与国际协作。带动企业加强全球化联动,构建更加多元的全球产业链,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转口贸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打造“一带一路”协作范例,加强国际人才引进。

  推动民企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姜嵘(市政协委员,代表工商联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民营企业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我市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敢闯敢拼的优势,支持民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助力厦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此建议:

  发挥厦门对外开放独特优势,强化政府引领带动民企走出去。发挥地方政府外交独特作用,加大友好城市建设,加强政策设施联通;发挥厦门侨乡天然优势,带动民企在文化交流上勇当先锋;发挥厦门对台区位优势,融合两岸经贸共建“一带一路”。

  推进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跨境产业链。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力争创设两国双园厦门基地,打造跨境重点产业链;支持民企参与数字丝路,拓展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强化政策指导和服务机制,推出配套措施,提高对外投资灵活性。成立“一带一路”对外投资基金,对接企业对外投资资金需求。创新政银企联动金融服务,建立民企出海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打造政银企联动金融服务新模式,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及出口信贷、买方信贷、境外投资贷款、投资保险等多项专业服务;建立民企出海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发挥税务作用助力厦门新发展

  ●张国钧(厦门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

  作为经济管理服务部门,厦门税务助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义不容辞、重任在肩。

  在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上发挥税务作用。助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打造法治公正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税务作用。倾力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厦门优势产业。税务部门将不遗余力支持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发展;倾心支持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软件信息和科技服务、文旅创意等四大服务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发挥税务作用。除组织税费收入、支持财政转移支付外,还要用好税收数据,科学帮扶乡村企业、产业发展。在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发挥税务作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帮扶厦门产业精准对接、引链融链;面向中西部产业对接以及本省内闽西南区域,发挥税收作用助力加大产业转移和项目引进力度。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发挥税务作用。助力“稳外贸”,进一步提高退税效率;加强跨境电商生态圈培育;助力金砖创新基地、海丝法务区等建设。助力“引外资”,为招商引资供应精准政策,着力吸引更多台企投资厦门。

  全力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航空枢纽”

  ●黄火灶(市政协常委,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在政府政策加持、外向产业助推、本土航空公司先行等多方面因素促进下,厦门民航业的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厦门机场枢纽建设及经济效应尚未形成规模。为此建议:

  全力争取有利航空枢纽定位并集中力量打造厦门“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推动内外联通和产业发展的相辅相成、良性互促,为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和厦门“两高两化”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提升厦门机场的规划定位,将厦门机场枢纽定位由“区域航空枢纽”提升为“国际航空枢纽”;注重产业政策引导,进一步发挥本土主基地航空公司厦航优势。推进客货协同发展,加快拓展国际航线网络。重点拓展“一带一路”沿线、RCEP成员国、金砖+国家国际航线,抢抓三大国际中转通道客流,进一步将厦门打造成为亚太区域的节点城市。统筹硬设施软服务,打造高水平中转联运体系。聚焦空地联动、空空中转,推动更多高铁接入翔安新机场,将厦门机场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2小时高铁圈,将厦门打造为浙西、粤东、赣南等地区的国际大通道;打造世界领先的“60分钟快速中转”品牌。放大枢纽集聚效应,推进翔安临空片区产业集群发展。

  推进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发展

  ●兰天淋(福建省电子商务促进会副会长、福建省联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跨境电商是外贸新业态,行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已成为我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外贸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近年来,厦门市跨境电商销售额位居福建省内前列;但在跨境电商的发展与厦门出口贸易额及经济发展相融合方面还有待提高。为此建议:

  将厦门口岸建设成为跨境电商物流中心,吸引省内外货物经由我市口岸出口。加强空运航线建设,形成空运网络,将厦门打造成为跨境电商物流中心城市;利用好金门的优势,以金门的中转点辐射台湾本岛;建立对台跨境电商物流中心城市;加大对跨境集运仓及跨境电商云仓建设的政策扶持。

  构建跨境电商企业发展新生态,推动我市跨境电商可持续创新发展。加强企业合规化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工作组突破政策难题,加强跨境企业所得税扶持政策及合规化操作指引;优化通关新模式,落地保税区内清单模式与报关模式并单申报。

  发展跨境电商总部经济,引导跨境电商优质要素资源和总部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挖掘本地跨境电商企业合规化运营,引进厦门以外的跨境电商企业落地,要给予跨境电商高级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并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按大会发言先后排序)

  【链接】

  厦门自贸片区

  四方面成效显著

  

▲5月26日,市政协举行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巩固提升‘双循环’优势,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开展协商议政。

  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注重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在制度创新方面:始终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以航空维修产业等15个重点平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多区叠加优势,累计推出创新举措553项,全国首创126项;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5个典型案例成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占全国8%。

  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推动厦门市于2021年获评全国十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大力发展全球维修、跨境电子商务、离岸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形态,过去3年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由1000亿元增长至1800亿元,片区跨境电商进出口突破100亿元。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在大陆率先建设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创客基地,率先开展海运快件试点。开通首条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的铁路航线,中欧(厦门)班列已稳定开行中欧、中亚、中俄三条国际货运干线,通达12个国家和34个城市。

  在数字自贸区建设方面:2021年以来共谋划推出46个数字自贸区重点场景项目,深度推进口岸数字转型,依托“单一窗口”建设,优化提升“口岸执法”和“口岸服务”,大幅提升通关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数据】

  厦门供应链相关企业

  16859家

  截至2022年6月末,厦门共有供应链相关企业16859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供应链企业,已形成建发、国贸、象屿三家核心供应链企业引领(2022年3家供应链营收规模合计超万亿元),各类优势供应链企业集聚的供应链产业发展模式。

  (摘自大会发言材料)

  本版文字整理/午马

  本版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