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到同安区前格半岭古道现场体验考古活动
洛阳铲考验体力 小毛刷磨练耐心
2023-05-30 00:00来源:厦门日报

  

体验员用手铲刮开古道上的覆土。

  

专家跟体验员讲解勘探“神器”洛阳铲的使用方法。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玉榕

  身穿长衣长裤,手拿一柄“小铲子”,小心翼翼刮着古道上的覆土,让铺在路面上的形态各异的山石“现身”……昨日,记者来到同安区前格半岭古道,体验“考古神器”的使用方法,学习考古挖掘的多个步骤。

  这一为期五天面向公众的考古体验活动,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主办,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洛阳铲手铲

  现场考古发掘装备多

  昨日上午8时许,在厦门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与15名“考古体验员”一同来到位于同安区汀溪镇前格五里林自然村和半岭自然村的山中,探秘始建于宋代的蜿蜒古道,体验考古工作的一些实操细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古人的遗物遗迹大部分埋藏在地下,要发现这些遗存,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这时,就需要用到勘探“神器”——洛阳铲。昨日,工作人员带着这一“神器”亮相。

  洛阳铲由铲头、配重杆、加长杆、吊环、安全绳以及携带包六大主要部分组成。“洛阳铲的功用,简单地说就是‘打探洞,取土样’。它接长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半筒形的铲头可带出土样,通过对土的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分析,可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古迹等情况。”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逯鹏副研究馆员边介绍洛阳铲在考古中的功用,边让大家现场体验。

  然而,洛阳铲是对使用者的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记者体验发现,将洛阳铲插入地下,不仅需要铆足劲,而且还得将铲头对准只有五六厘米孔径的探孔,加速垂直下插,然后再将铲缓缓上提,手势直上直下,才能带出一管子土。

  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还为大家发放“考古大礼包”,其中包含了“手铲”,这是考古工作的又一神器,它形似砌墙的铲子,但是铲子前部是平头的,同时铲子一侧有一定的弧度,方便使用者更好地发力。

  “当确定遗迹的所在范围后,考古人员会初步用铁锹对古道表面扰乱的覆土层进行清理,当发掘到大约距离地下遗迹四五十厘米的时候,就要用手铲进行细致刮面。”逯鹏说,因为用铁锹发掘容易对遗迹造成破坏,手铲更加精细,便于感受土质的坚硬或松软、泥质或沙质等情况,能够及时发现遗物,做出反应和判断,对遗迹进行保护。

  大家了解完手铲的使用方法后,迫不及待地开始体验,用手铲刮开古道上的覆土,等被埋在覆土下的山石路面露了出来,再慢慢清理出石块的轮廓。

  考古工作也是一项精细活。现场,大家还领到了一款考古小毛刷,当石面上还粘附着少量泥土和细微粉尘时,为了不损坏路面,则用毛刷来清洁表面,保留石路上原有的历史遗迹。

  前格半岭古道

  盘卧千年的“茶马古道”

  此番考古体验活动开启前,相关考古专家曾进行多次踩点,最终确定带着大家来到前格半岭古道,现场体验考古。

  工作人员介绍,现存的前格半岭古道长五里,古道向北通往安溪、南安,向南抵达同安县城,因古时借用驴骡驮运物资,因此被称为“茶马古道”,这是厦门地区保留最为完整的“茶马古道”,古道上商旅过往频繁,旧时的五里林村和半岭村因此繁华一时,出现了数家客栈、商铺、茶楼、酒肆。

  如今,古道沿途仍保留多座旧时的古驿站、货场和骡马过夜的棚屋等,以及一座石砌的土地公庙,供旅人祈求平安,还有一座为过往商旅提供庇护的古山寨。这条盘卧千年的“茶马古道”,随山势蜿蜒,成了打通海陆商贸的“血管”、联通“海丝”的见证,是研究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交流互补的实物资料,被同安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的考古体验活动非常棒,我们实地来到古道,在考古专家讲解下,了解古道的历史,还能同步了解考古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在昨日的考古体验现场,“考古体验员”陈女士连连点赞。接下来,考古活动还将继续,在两天内学习遗迹绘图、碎陶器拼接等实操技能,体验考古工作者的日常。

展开阅读全文